首页 > 汽车电子 > 正文
航盛靠什么拿到国际大单
作者: 朱志宇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8年09月15日

从2006年航盛进入国际上前10家跨国汽车公司中6家全球采购体系后,外资、合资、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就开始频频向航盛下订单。“现在,我们已经通过世界十大汽车企业中8家企业的供货体系认证,拿到3家2009~2013年全球采购订单。每个平台的采购数量都在50万台以上,这意味着每个平台都有4亿~8亿元的订单。”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洪8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航盛靠什么拿到国际大单?

营销紧盯客户需求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把握客户需求。”杨洪告诉记者,“要满足客户需求,就要从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设计能力和增强快速反应能力着手。”

“一方面与上游供应链联合,形成统一思路,维护好客户关系,提供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产品。另一方面从技术、内部管理上不断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杨洪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跟市场,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回想当初,航盛总产值只有200多万元,如今,净资产已超过6亿元,年产值有20多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航盛将用8年时间,打造成国际化的优秀汽车电子供应商。

杨洪告诉记者,航盛未来要实现发展方式三大转变:一是从经营型到经营管理型的转变,二是从速度型到速度效益型的转变,三是从规模型到规模实力型的转变。杨洪说:“我们不仅要做中国名牌企业,更要做世界名牌企业。”

\

航盛电子生产车间

技术管理更重要

早在2000年,航盛就出台了《加强航盛公司科技工作20条》。在中央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后,航盛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有关文件,出台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航盛的决定》。此外,航盛迅速搭建以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平台,先后申建了深圳市企业技术中心、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汽车电子研究发展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0年以来,航盛研发经费投入平均超过年销售额的5%。

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航盛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联合创新模式。一是产学研结合,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进行联合开发,在快速实现高校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利用高校技术资源,为企业拓展技术实力。二是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法雷奥公司、意大利ASK公司、美国APP公司等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二次开发。三是技术延伸,共同创新。通过底层平台技术联合开发,与飞思卡尔、瑞萨、东芝等跨国半导体公司进行协作,共同搭建一体化平台的解决方案,为整车厂技术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

航盛的着力点不仅在技术方案上。杨洪说:“技术管理更重要,这是一个从认识积累到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不断研究市场规律,并以此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占领市场。”

管理就是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

杨洪告诉记者:“企业小的时候发展速度快。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航盛确立了做国际化优秀汽车电子供应商的目标,从人才着手,逐步建立一套独有的人才管理体系。

一是不断引进人才。二是在企业文化创新上增强软实力,提出“四好一高”的标准,即好目标、好心态、好方法、好作风,达到高效率。此外,强化激励机制,一些重要岗位的员工享受一定比例的期权股份。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努力实现人力资本增值。航盛实施先进管理机制,做到一人多用、一专多能、满负荷、高效率。

通过多年积累,航盛在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管理制度。

受制于人不如主动出击

多年来,杨洪一直提倡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在管理上取得突破以后,航盛在资本市场上谋求开疆拓土。当前,航盛临近国际化资本运作的门口,杨洪和他的团队正在积极筹备下一步资本运作。如果接洽和谈判顺利,明年上市如期完成,航盛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迈出海外收购的第一步。

航盛为什么不采取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方式呢?事实上,近几年来,已有很多跨国公司向航盛表达了合资意向,均被航盛一一回绝。

“我们渴望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方向。我们希望在某一领域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提升技术水平。但全面合作,在股权上被外方控制,交出自主权不可能。”面对跨国汽车电子公司的丰厚资本、尖端技术和咄咄逼人的气势,航盛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字。

是什么让航盛人底气十足?航盛人认为,一家积极、乐观、上进的企业,没有必要受制于人。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航盛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在,他们正在为建成国际化优秀汽车电子供应商而努力。

按照杨洪的计划,航盛发展有三个步骤:一是从成立之初到2000年,年产值从数百万元上升到1亿元;二是从2001年到2007年,实现年产值从1亿元到20亿元的飞跃;三是航盛的“8年规划”阶段,也就是从2008年到2015年,年产值要从20亿元到突破100亿元。

回顾航盛的发展过程,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是航盛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航盛实现远景规划的保证。

体制创新求突破

“没钱就找钱,没市场就找市场,没体制就建体制。”杨洪的话虽然简单,却显示了一个企业在面临危机和困难时改革的魄力和决心。

1993年,航盛电子公司成立,主要是依托来料加工,给国外汽车企业生产音响。没过几年,纯粹的贸易之路越走越窄。没有创新的自主产品,单凭加工贸易所得的加工费已经难以维持企业的发展。面临资金、人员和技术提升的多重难题,以杨洪为首的公司领导班子随即拍板,让每位员工都成为股东。由此,航盛开始了第一次体制创新。

不设系数,没有附加条件,不搞加权,股价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员工入股、持股经营的新模式,很快帮助企业筹到700多万元。股份制将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此后,航盛拿订单,抢市场,攻克了难关。

之后,航盛又进行多次改制重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成功实现了国有控股,同时让一些有较强实力的民营企业和技术骨干进入股东团队。通过先后引进深圳市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等具有相当实力的新股东,航盛具有先进的机制、更强的发展实力和活力。2006年,航盛完成新一轮定向增发和扩股融资,并完成了上市辅导。通过实施改制和多次资产重组,航盛实现了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