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电子 > 正文
国内混合动力系统开发差在哪?
作者: 杨彬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9年04月13日

动力系统的研发是混合动力汽车开发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自主开发出混合动力系统。“就整体效果而言,比如节油性能,国内企业开发的混合动力系统略逊于国外先进产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王秉刚说。

混合动力系统要实现节能减排的设计目标,各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至关重要。据了解,无论是发动机、电机还是电池,国内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在混合动力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中,电池是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最小的产品,多数混合动力车型都采用了国产电池。但王秉刚认为,国产电池在产品一致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使得其效率、寿命等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以前国内生产的电机主要是固定用电机,比较重,噪声也较大。车用电机要求重量轻、噪声小、效率高,目前国内开发车用电机的企业还比较少。”王秉刚说,“电机技术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技术方面没有什么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企业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加工制造能力。美国、德国、日本都能生产出性能很好的车用电机。目前国产电机在汽车上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但性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混合动力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相比,无论结构还是控制系统,都存在一定差别。丰田普锐斯采用的汽油发动机,其压缩比就比一般的传统汽油机高,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目前国内只有少数机构在进行混合动力发动机研发,这方面工作国内企业做得不到位。”王秉刚说,“各类型的混合动力发动机都要符合混合动力车辆运行的要求。有的要专门设计,有的不需专门设计,但要在原有发动机基础上做一些改造。”

零部件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混合动力系统的性能,但仅仅拥有高性能的零部件,并不意味着能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混合动力系统。与零部件相比,混合动力结构布置、整个系统的匹配、控制策略和控制系统的开发更为关键。

“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开发出成熟的动力耦合系统。”深圳五洲龙汽车电动车研发中心副主任常弘说。

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电机等动力源的动力输出要合理分配,必须通过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控制策略的制定和控制系统的开发是混合动力开发中的关键和难点。”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平说。

“伊顿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是控制系统。”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王健说,“目前,国内电控系统开发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具备混合动力控制系统开发能力的客车企业很少。”

“在系统的设计、匹配,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及动力耦合系统、控制策略和控制系统的开发等方面,国内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综合起来,整车的性能自然也稍差一些。”王秉刚说。

此外,国内在混合动力系统产业化方面同样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国内在混合动力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产业化的前景依然不明朗。”王健说,“国内有很多科研报告,但都未能实现产业化。而伊顿等国外企业的混合动力系统已经实现产业化,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

记者观点:

开发新能源技术,难言超越

有人说,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在传统汽车领域差距很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差距很小。从某种程度而言,持这种观点的人对问题的认识流于表面。

当前最受行业关注的混合动力汽车为例,其核心便是混合动力系统。要看混合动力系统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需要将系统进行分解,每个部分具体分析。

混合动力系统的性能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拥有高性能的电池、电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二是要将各动力源输出的动力合理分配,达到整车节能减排的效果。

首先,国内汽车发动机研发生产水平相对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依然是最关键的零部件之一。国内电机设计、制造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电池生产研发能力也并不领先。

其次,要实现各动力源输出动力的合理分配,电子控制系统是核心。国内汽车电子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国内发动机由国Ⅱ升级到国Ⅲ排放标准,令发动机企业最头疼的便是控制系统的开发。目前,国内很多发动机企业电控系统的开发依然要依靠博世、电装等跨国企业来完成。与发动机电控系统相比,混合动力控制系统不但包括了系统的控制,还包括发动机、电机、电池的控制。如果电控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可见,混合动力系统很多关键技术都与传统汽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孤立的。企业在开发混合动力系统的过程中,只有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抓住机遇,缩小差距。盲目夸大或缩小差距,是既不“知人”也不“自知”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