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电子 > 正文
如何打好锂资源应用这一仗
作者: 杨丽娟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9年11月02日

近日,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下称丰田通商)与中国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国安)签署合作意向,双方将合作生产和销售电池级碳酸锂及下游产品。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资源之战。

锂资源的走俏,与世界汽车工业对未来电池技术的判断,即看好车用锂电池有关。锂电池离不开锂,锂资源对于一个国家、一家锂电池企业而言相当重要。眼下,韩国对进口锂资源的依赖现状,已经让该国政府和企业意识到了危机。据了解,韩国制造锂离子电池所需的四大材料(阳极材料、阴极材料、电解质和分离膜)几乎全都依赖于日本进口,很难说,这种状况不改变,会否把韩国从锂离子电池产量位居全球第二的位置上拉下马。

中国存不存在锂资源危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的答案是,我国现在已经勘查到的锂储量经计算是383万吨。383万吨锂相当于碳酸锂2000多万吨,如果轿车以每年6万吨消耗碳酸锂的销量的话,可以用300多年。

300多年的用量足够与否,我们暂且不论。我们仍然回到丰田通商和中信国安的合作上。丰田通商是丰田集团旗下以汽车相关业务为主的贸易公司;中信国安则是中信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目前拥有的青海西台吉乃尔盐湖,面积57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液体锂矿为主的特大型矿床,碳酸锂方面资源优势突出。由此可以看出,丰田通商的一个目标是,占有中国的部分锂资源。对于我国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在未来的世界汽车工业中,锂动力电池支持的电动汽车将占有重要地位。届时,锂资源将成为竞争的核心之一。谁占有的锂资源多,谁就能称王。

我国现在的锂资源储藏量比较丰富,但不应再抱着地大物博的思想,不应大量出口锂资源,而要妥当管理和使用,并善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掌握当下,才能赢取未来。希望中国车用锂电池行业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打好资源保卫战,不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中落伍。

记者观点:

中国车用锂电池:拿什么保护你

编者按:近日,由于日本电池厂商的抗议,韩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原定今年7月开始执行的锂离子充电电池产品制造和销售的新规定,推迟到今年12月底执行。韩国的这一举动,被认为是针对日本锂电池争霸战的第一回合。中国是世界锂电池第三大生产国,韩、日之间的博弈对中国有哪些启发?中国锂电池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并组织了如下报道,希望引起业内人士对我国车用锂电池业发展的关注。

据日本媒体报道,韩国政府原本计划在7月1日出台一项对有关锂电池产品制造和销售的新规定,由于遭到日本电池厂商的反对,因此推迟到今年12月底执行。新规定要求,在韩国市场上制造或者销售的该类产品必须获得韩国政府指定机构出具的许可证书。

韩国新规引发思考

韩国政府这一规定公布后,引起日本锂电池厂商和相应政府官员的高度关注。日本一位政府官员表示:“在新规中,对于获得许可的界定并不明确,我们很担心日本生产的锂电池有可能会因此被驱逐出韩国市场。”他当时还称,日本政府打算要求韩国对该新规定作出一些修改。

日本官员的反应并非没有道理。据悉,在韩国锂电池市场上,日本目前占据着60%的市场份额,他们被认为是韩国本土制造商在该类产品领域内的头号竞争对手。业界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有可能影响日本制造的锂电池在韩国市场的销售。

作为新一代经济增长点,世界锂电池市场“战云密布”。有数据显示,韩、中、日三国锂电池产量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6%,三国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据全球市场咨询和调查公司IIT预测,2017年的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将从2008年的95亿美元扩大到175亿美元。目前70%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随着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市场有望急速扩大。

面对韩、日之间的博弈,中国锂电池及汽车行业专家认为,中国也需要采取措施,在未来的锂电池争夺战中赢得胜利。

中国锂电池现状不乐观

尽管中国锂电池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在产品档次、技术水平方面与日本、美国存在一定差距,车用锂电池的产业化尚未真正破题。

据江西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钟盛文分析,全世界车用电池研究最好的地区在亚洲,主要是中、日、韩三国。从技术水平看,我国与日本的技术差距在缩小。不过,我国车用锂电池行业仍存在问题,比如电池成本高、安全性不太稳定、电池一致性较差等。

“事实上,我国已经运行的混合动力车辆中,电池管理系统大多运用的是国外技术。”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担忧地说,除了关键技术攻关速度迟缓外,锂电池在专利权上也存在较大隐患。比如,目前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用到的电极材料就涉及到了专利权问题,这场官司目前尚未定论。

“无论谁赢,专利拥有者都会在产业做大后实施专利保护行为。” 沙永康说。

不过,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赵春明认为,尽管我国车用锂电池存在一定问题,但仍有自己的优势,不必忌惮日、韩带来的竞争压力。据他分析,我国在车用锂电池方面动手不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化基础,而且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

双管齐下 保护车用锂电池

在专家看来,韩国政府在锂电池认证制度上的谨慎,对中国很有启发。因为锂电池领域的竞争直接牵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竞争。那么,中国如何抵御国外的冲击、在车用锂电池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专家建议,一方面中国车用锂电池行业必须强身健体,练好内功。

钟盛文提出要从产品本身入手。他认为,材料方面专家要研究材料,提高材料的性价比,现在的正极材料都不够完美,锰酸锂能量衰减很快,磷酸铁锂稳定性不太好。电池设计专家要设计出合理的电池组,我们做手机电池没问题了,但车用电池体积大,需要合理设计。此外,电机的设计、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要加强和完善。

沙永康建议制定和完善车用锂电池的相关生产、制造标准,有专门机构对车用电池开展检测工作。

赵春明认为,短期看,国家可以通过支持现有的优势企业,增强竞争力。长期看,国家应该牵头,让核心企业、高校组建联盟,做一些长期的战略规划以及技术路线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必须对锂资源严格控制。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中国的锂储量约为110万吨,占全世界的1/10。但在今年5月的华南锂电高层技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推断中国有383万吨锂的储量;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给出的报告则将这一数字刷新为523万吨。

沙永康告诉记者,锂正成为继石油之后最重要的动力资源之一,现在美国、日本的一些公司到中国来,悄悄地开采锂资源,然后运回本国加工成锂电池或电池组的成品,卖给中国的整车厂。

“中国政府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控制锂资源的出口。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允许国外企业用我们的锂资源,但必须提供相关技术。”沙永康建议道。

相关言论:

中国车用锂电池应避“轻”就“重”

世界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大战已经拉开大幕,关键零部件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比如,韩国政府将在锂电池生产、制造认证上设置门槛,旨在把锂电池产量世界第一的日本挡在国门之外。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于即将到来的国际性车用锂电池之争,中国应该解决好“重投资、轻研发”的问题。

近几年,动力电池及相关材料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本报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汽车动力电池开发项目都是2000年后启动的。2006年至今,动力电池开发形成热潮,新成立的上规模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不下20家,目前的总数量可能达到上百家。掘沙永康介绍,目前,投资车用锂电池企业就达到一二十家。

“从企业数量上,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对车用锂电池行业的投资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沙永康具体分析说,投资热主要表现在,原有的锂电池生产企业扩大了规模,并把车用锂电池纳入到产品体系中。在新进入者中,有的看中了车用锂电池的发展前景,买地、购设备、建厂房,迅速启动了生产。另一些虽然宣称投资数十亿,但实际投资却大打折扣。

在沙永康看来,车用锂电池投资热的背后,最大的问题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少。“不可否认,国内还是有一批企业对车用锂电池动了真格,但研发投入仍显不足。”沙永康说,“比如中国的电池‘老大’比亚迪,为什么迟迟拿不出成熟的车用锂电池产品?我想,问题就出在技术难以过关,根源在于研发投入不够。”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是没有意义的。”沙永康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车用锂电池相关的标准,明确车用锂电池的管理机构,设立包括寿命、储电量等内容的检测机构。

沙永康认为,避免国内企业对车用锂电池的一哄而上,就必须明确谁拥有管理权。明确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就可以授权这个管理机构,组织行业的骨干企业,对阻碍车用锂电池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快我国车用锂电池的产业化速度。

目前,我国车用锂电池还未真正实现产业化。沙永康希望,该行业能够挤出投资泡沫,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把单体电池做好,升级电池组管理系统,提升产品档次,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从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跨越。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