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电子 > 正文
动力电池高毛利原料仍依赖进口
作者: 周应军 来源: 网友推荐 日期: 2010年12月21日

日前,由中国汽车咨询中心网主办的“2010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约100名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代表围绕着市场、技术、材料及投资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期,中国汽车咨询中心网还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以可靠的数据和详实的论述分析,动力电池在高毛利率的原材料供应方面,仍由外资企业占据优势。

《报告》论述,在新能源汽车中,基于电池的电子电器等关键部件成本占电动汽车整体成本的40%以上,而动力电池则在其中占据了“大头”。关于动力电池,《报告》认为,虽然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本身技术比较成熟,但是他们用在汽车上作为动力电池则存在较大的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选择采用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例如,福特、克莱斯勒、丰田、三菱、日产及现代等世界知名汽车厂商,以及比亚迪、吉利、奇瑞及力帆等国内汽车企业也纷纷在自己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中搭载动力锂电池。

《报告》分析,动力锂电池一般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原料制成。在锂电池的制造成本中,正极材料占比最高,可达40%以上,隔膜为14%左右,负极材料占整个生产成本的比例在10%左右,还有部分外壳材料等其他组件约占30%。

来自《报告》的资料显示,在动力电池4大原料中,本土企业目前主要在负极材料方面具备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和“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不过,负极材料大多以石墨、固体碳粒为主,在电池总成本中的份量不高,并不是发展锂电池的限制性环节,其整体盈利能力也不强。除此之外,正极、电解液和隔膜等毛利率较高的原料,大多依赖进口。

《报告》披露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毛利率约为25%-30%,不过由于其资源门槛极高、产能高度集中,造成了由全球寡头垄断的格局。虽然电解液在锂电池成本中的占比也只有10%左右,但是毛利率则超过40%,是锂电池产业链中盈利能力较强的环节之一。不过,电解液的主要原料现为关东电化学工业、SUTERAKEMIFA、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对于毛利率高达70%的隔膜,国内80%以上的市场已经被美、日进口产品占领,国产隔膜主要在中、低端市场使用。专家分析,当前国内出现的动力电池热,主要集中在电池产业链的组装环节,在原材料领域的投入仍有待加强,以避免动力电池行业重蹈我国整车技术“空心化”的覆辙。

\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