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电子 > 正文
产品:Dymax UV双固化电路板三防漆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制动网 日期: 2017年01月06日

随着电子业的不断发展,业内对PCB电路板小型化和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路板表面会涂覆一层聚合物薄膜,即三防漆,对电路在极端环境起到保护和隔热作用,增加连接器之间的耐压稳定性。近日,戴马斯的UV双固化电路板三防漆帮助厂商将生产流程变得更简单、更安全。
 
一、电路板使用三防漆的原因
1、提供全面防护:三防漆对电路板的表面起到防潮、防尘、防霉、耐高低温和防止其他污染物进入的作用,保护电路表面免遭多种溶剂和化学品的侵蚀,且耐热性强。通常,电路板在受到操作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时性能衰退,而涂覆三防漆可降低或消除该状况的发生。如果没有使用三防漆,PCB电路板的元件可能会漏电或被腐蚀,精密部件被损坏。
 
2、提高介电性能:电路板在涂覆三防漆涂后防腐蚀,不易软化变形,因为三防漆对板上的元器件起着机械支撑作用,延长了焊点的疲劳寿命。电路板的制板间距减少,可达到元件小型化的目的。此外,三防漆还能显著降低相邻导体晶须造成短路的风险。
 
3、操作工艺简单:电路板三防漆可采用喷涂、浸涂或刷涂涂覆于线路板表层,形成一层薄膜,为刚性板材、柔性材料、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各种电路板基材提供可靠的保护。三防漆的操作工艺简单,若对膜层厚度有要求,可以通过增加涂覆次数以获得理想的厚度。
 
4、耗时少成本低:使用三防漆可减轻线路板的重量,减少不必要的遮盖物和外壳。此外,对于制造商来说,降低电路板维修率意味着缩短生产时间和减少劳动力,直接有效降低成本。
 
5、保护机密信息:某些三防漆特意做成黑色,是为了遮盖和保护电路板上的标记、标签、识别标识和机密信息,使线路板具有高度保密性。
 
二、 Dymax 戴马斯 UV 双固化电路板三防漆的优势
电路板三防漆从固化方式上可分为溶剂挥发型、湿气固化型、热固化型、光固化型和UV双固化型(UV+湿气,UV+加热)等。其中,UV双固化三防漆具有明显的优势。
 

\
 
\
 
1、对电路板具有优越的保护性能:对电路板的表面的防盐雾、防尘、防潮和防止其他污染物进入的性能优于其他三防漆。材料通过UL,IPC和MIL军工认证。
 
2、不含溶剂,100%固含量:操作过程中不会释放出挥发性气体,对环境无污染。产品符合RoHS标准。
 
3、即时固化,表干好:紫外光照射仅需数秒即达初固,固化后表面不发粘,有效预防因未干可能造成的损坏。
 
4、二次固化机理:可加热或利用湿气进行二次固化,能确保阴影区域得到充分固化。
 
5、单次涂覆:比传统三防漆用量少,降低成本。无需静置,优化生产流程。
 
6、便于检测的荧光效果:使用带蓝色或红色荧光效果的三防漆,在黑光下可用肉眼检测,减少检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三、双固化三防漆和溶剂型三防漆的工艺比较:
 
\
 
客户面临的挑战:一家使用溶剂型三防漆的汽车巡航控制系统电路板厂商面临严峻的问题。溶剂挥发的环保问题随着环境法规的日益强化备受重视。溶剂挥发物处理设备的价格和占地面积成本很高,所用的烤箱也限制了电路板的种类。
 
戴马斯的解决方案:戴马斯推荐了一些三防漆给厂商并在电路板上做了测试以确保防护效果并根据测试结果选择了一款最合适的产品,同时帮厂商选定了点胶和光固化设备,生产流程变得更简单更安全。
 
结果:制造商的线路板上使用戴马斯光固化三防漆,先用喷涂方式涂覆,然后使用戴马斯的传送带在高光强紫外光照射下5秒即固化。系统不会发出的杂散紫外光且带有通风装置。客戶生产的周期比以前更短,效益更高。和使用溶剂型三防漆相比,生产占地面积和时间的节约使产品单件成本降低约$1,产量增加近50%。
 
Dymax戴马斯简介
Dymax戴马斯是经过ISO 9001认证的紫外线/可见光固化工业胶粘剂和光固化设备制造公司。Dymax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医疗、电子、光学、航空航天、汽车、家电、金属表面处理和可替代能源行业。如今,我们的胶粘剂产品线包括光固化胶粘剂和涂层、单组分和双组分的环氧胶、快干胶、催化剂固化胶粘剂,和现场成型密封垫圈。Dymax根据胶粘剂固化的需求,开发了一系列光固化设备,包括点光源、面光源、传送带和测光强的辐射计。Dymax的设备可单独使用或者结合其他现有的装配线使用,达到快速生产的目的。Dymax总部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托灵顿,在爱尔兰、德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都有办事处,全球共有270多名员工。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