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维修改装 > 正文
事故车辆制动性能判断准则及检验方法
作者: 余立希 来源: 汽车维护与修理杂志 日期: 2006年第11期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复杂的,为确定人、车、路及环境等众多因素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原则上应对机动车的安全性能进行检验,以确认事故车辆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机件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及是否具有安全隐患。《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均有相应规定。事故车辆安全性能检验结果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分析交通事故成因的依据之一,同时也关系到事故车辆保险理赔。而制动性能是车辆安全性能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下面谈谈事故车辆制动性能的判断准则及其检验方法,供参考。

l 判断准则

目前,我国机动车检测执行的是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04,以下简称GB7258)。GB 7258是强制性国家标准,适用于在我国道路上行驶的所有机动车,是我国机动车安全技术管理的最基本的技术标准,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新车注册登记检验和在用车定期安全技术检验、事故车辆检验等机动车安全性能检验的主要技术依据,因此事故车辆制动性能检验判断准则依据即为GB 7258。另外事故车辆由于碰撞损坏不能路试或台试的只能静态检查,同时可以参照国家标准《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 18344-2001),以确定车辆技术状况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2 检验方法

事故车辆制动性能检验属于技术鉴定,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或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鉴于交通事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事故车辆的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尽相同,对事故车辆制动性能进行检验的方法因车而异,对事故后仍具备行驶能力的,一般采用路试或台试检验;而对于已不能正常行驶的事故车辆,通常由具备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车辆进行拆检,确定其事故时的状态。

2.1 路试检验方法

(1) 先检查车辆的制动装置技术状况。

1)检查制动系部件有无擅自改动;检查制动系管路与其他部件有无摩擦和固定松动现象。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是否符合出厂规定。

2)对液压行车制动要测试达到最大制动效能时的踏板行程(包括自由行程)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制动液是否充足,制动真空助力器是否有效;检查制动主缸、轮缸、制动管路等有无漏气、漏油,制动软管有无老化。对气压制动系统必须要检查充气速度及制动系的密封性。

3)以原地起步测试驻车制动是否有效。

(2)路试检验前要低速检验一下制动性能。车辆以20km/h左右的车速直线行驶,双手轻扶转向盘,急踩制动踏板后迅速放松,初步掌握车辆制动协调时间、释放时间和有无跑偏现象。对气压制动汽车,踩下并放松制动踏板若干次,使制动初气压下降至起步气压(未标起步气压者,按400kPa计),检查低气压报警装置是否报警;对装用弹簧储能制动器的车辆,报警后起步行驶,检查在低气压时弹簧储能制动器自锁装置是否有效。

(3)进行路试,以国标规定的制动初速度测试。路试检验机动车制动性能时,应在纵向坡度不大于1%、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因数不小于0.7的硬实、清洁、干燥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进行。检验时将变速器置于空档。在试验路面上,按照GB 7258画出规定的试车道边线,被测车辆沿着试车道的中线行驶,使用便携式制动性能测试仪进行测试时,车辆行驶至规定初速度后,置变速器于空档,急踩制动踏板,使车辆停止,测量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和制动协调时间,并检查车辆有无驶出试车道边线;当使用第五轮仪或非接触式速度仪进行测试时,车辆行驶至高于规定的初速度后,置变速器于空档,车辆滑行到规定的初速度时,急踩制动踏板,使车辆停止,测量车辆的制动距离和检查车辆有无驶出试车道边线。

在同一路段应往返测试三次,对照标准判断是否合格。

2.2 台试制动性能检验方法

2.2.1 用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检验

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滚筒表面应干燥,没有松散物质及油污,滚筒表面附着因数应不小于0.75。驾驶人将车辆驶上滚筒,位置摆正,置变速器于空档。起动检验台使滚筒转动,在2s后测取车轮阻滞力;进行制动,测取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的左右轮制动力差和各轮制动力的最大值,并记录左右车轮是否抱死。

在测量制动时,为了获得足够的附着力,允许在车辆上增加足够的附加质量或施加相当于附加质量的作用力;也可以采取防止机动车移动的措施(例如加三角垫块或采取牵引等方法)。当采取上述方法之后,仍出现车轮抱死并在滚筒上打滑或整车随滚筒向后移出的现象,而制动力仍未达到合格要求时,应改用其他方法进行检验。

2.2.2 用平板制动检验台检验

平板制动检验台平板表面应干燥,没有松散物质及油污,平板表面附着因数应不小于0.75。驾驶人将车辆对正平板制动检验台,以5km/h~10km/h的车速驶上平板,置变速器于空档,急踩制动,使车辆停止。测取各轮制动力、制动力差、制动协调时间和各轮阻滞力,并测量驻车制动力。

2.3 静态拆检

事故车辆因碰撞损坏而无法动态测试的,要由具备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制动系各部件进行检查,对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能要求相当高。对制动装置的技术状况检查同上,并要对各制动器进行拆检,以确定制动蹄摩擦片、制动器间隙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可对照GB/T 18344-2001),同时可用专用扭力仪测出单轮的制动力,判断制动器是否正常有效。如果制动系机件损坏失效要判断是否系事故碰撞引起的。结合事故现场,听取驾驶人的反映,以便找出原因。

实例:2004年7月16日凌晨0时35分许,装载29.81苯酚的半挂牵引车,从福建省罗源县官头港务码头运往乐清市时,在行经甬台温高速公路分水关9km长下坡路段过坡顶约500m处踩制动踏板时发现制动失效,造成车辆追尾前方桑塔纳轿车后,碰撞左侧中央护拦而侧翻,大量苯酚泄漏,严重污染了水源,损坏了交通设施,影响了正常交通秩序。

该车系上牌未到2个月的新车。经鉴定现场检查制动气压尚存300kPa,制动装置除3处软管接头因施救而拆开外,制动主缸、继动阀、分配阀、各轮制动轮缸及各制动管路连接均完好,并无漏气迹象。拆检制动器,主车前后轮制动器状况正常,制动蹄摩擦片无烧蚀现象,挂车各制动鼓有过热变色现象,各制动器的制动蹄摩擦片均严重烧蚀焦化。

该车装有气压滴水(制动鼓冷却)装置,以气压储水箱储水,除主车前轮外,各轮均配有滴水头,其主、挂车手动控制(放水)开关均设在驾驶室内,由驾驶人操控。检查储水箱内存水量正常,储气筒至存水筒气管完好无破损漏洞,气压调节阀完好无损,可知原气压滴水装置完好。

而鉴定现场检查发现驾驶室内主、挂车的两个手动控制开关均处于关闭状态,使气压滴水装置形同虚设。交警向驾驶人所作的事故调查确认了驾驶人未打开手动控制开关。

至此,该车制动失效的原因比较明确了,事发地甬台温高速公路分水关的9km长下坡路段,亦为连续山路,频繁的制动使制动蹄摩擦片表面的温升加快,因气压滴水装置关闭,起不到制动器冷却散热作用,使制动蹄摩擦片温度过高,导致制动器产生热衰退并烧毁制动蹄片,从而导致制动失效。

3 检验方法的选择

事故车辆制动性能检验有人主张用台试检验,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片面性。目前台试检验普遍使用的是滚筒式制动检验台,其缺点是明显的。一是实际车辆在制动过程中是做减速运动,车辆的质量会发生向前轴转移的现象,而在滚筒式制动检验台上车辆是静止不动的,车辆的质量转移现象不会出现,这样形成了静态检测与动态实际制动之间的差异性。二是实际车辆在制动过程中前后轮是几乎同时作用的,但在滚筒式制动检验台上必须分别对前后轮进行制动测试,不利于装有比例阀车辆的制动测试,难以准确测试前后轴制动力分配。三是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测试实际上是以滚筒的最大附着力代替车轮的最大制动力,如滚筒磨损后附着因数过低,就会使测试的制动力低于车轮最大制动力。四是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滚筒速度远低于ABS工作的车速(如10km/h~15km/h),ABS尚未起作用,因此无法检测具有ABS车辆的最大制动力。五是目前滚筒制动检验台一般都不能测试制动协调时间,无法判断车辆制动协调时间是否合格。六是车辆在滚筒制动检验台上停车不正,车辆装置偏载,左右两检验台鉴别力阀的差异,均会造成制动力不均衡。故事故车辆尽量以路试检验制动性能,特别是乘用车。

笔者曾多次受理因台试检验不合格后要求的重新鉴定,如下面几例。

例1:一辆桑塔纳轿车,前轮左右制动力差为43%(不合格),整车制动力与整车重量比达83%(合格)。经路试检验制动反应较好,制动距离和稳定性都符合要求,前轴制动力不平衡未引起制动跑偏现象,制动性能应是合格的。

例2:一辆扬子客车,因后轮左右制动力差为36.6%,超过国标限值24%而不合格,整车制动力与整车重量比为63.6%(合格)。用便携式制动性能测试仪测试,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制动协调时间、制动距离都符合要求,制动时未产生跑偏和侧滑现象;虽然从左右后轮制动印痕可判断两轮制动力是存在不均衡,但多次路试未产生跑偏和侧滑,符合国标GB 7258-2004第7.13.1.2条规定,即为合格。

例3:一辆东风小霸王货车,前部受撞有轻微凹陷,台试测试后,车辆前轴左右轮阻滞力分别为6.0%、7.3%(规定为≤5%)而不合格。经检查,制动踏板没有自由行程,系事故碰撞致使前制动主缸处内陷6cm,制动主缸移位造成,事故前制动性能是合格的。

所以检测结果有时受检测设备自身结构的影响,与汽车实际制动的情况有差距,同时也受车辆碰撞影响,当对检测制动力的结果有质疑时,应当用路试的方法加以验证。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但公路现代化建设和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远远滞后于交通事业的发展,故事故车辆的数量逐年上升,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制动性能差是车辆肇事的主要原因,为正确处理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交通事故责任者,必须重视对肇事车辆制动性能的检验。以上介绍的检验方法,应根据车型及撞损程度灵活掌握。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