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客车技术升级惠及高端配套市场
作者: 周应军 来源: 上海汽车报网 日期: 2008年02月15日

日前,福伊特驱动(中国)总裁苏明月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7年其公路车辆配套业务的销售额同比增长70%以上,尤其是受中国客车技术升级的拉动,其多款产品在华销售取得突破性增长。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轿车、SUV及MPV等乘用车相似,2007年中国客车产销量也获得了高速增长,大多数客车企业实现了20%-30%的增幅。与此同时,客车市场还呈现出显著的技术升级。首先,受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等重大国际盛会影响,环保、舒适及安全成为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公交车更新的重要指标,进而拉动京沪两地公交车的技术升级,并且,BRT等公交豪华之风也逐步蔓延至诸多大中城市。其次,随着我国公路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人们对出行要求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旅游及客运等营运企业添置更高档、舒适及安全的客车新品。另外,中国客车,尤其是高等级客车大量出口海外市场,也极大地扩容了高端零部件的配套市场空间。

苏明月博士表示,中国客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拉动了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诸如盘式制动器、ABS、自动变速器及缓速器等高端配套产业,也由此迎来了发展机遇。

苏明月博士补充说,以前,国产客车基本都装备手动变速器,现在,具有提高车辆乘座舒适性及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等优势的自动变速器,在客车上的应用逐渐增多。例如,北京、杭州、昆明、济南及大连等率先实施城市快速公交的城市,其BRT客车大多装备了自动变速器;同时,上海新近投入运营的新型双层观光巴士,也采用了自动变速器。2007年福伊特自动变速器在华销量同比增长了70%,并计划向中国市场引进舒适性更好、燃油经济性更高及维护成本更低的最新款DIWA5型自动变速器。

\

福伊特驱动(中国)总裁苏明月博士

液力和电涡流缓速器作为能够显著降低商用车刹车片损耗、提高车辆安全性的辅助制动装置,已经在国产客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据苏明月博士介绍,虽然受成本稍高的限制,目前,综合性能更优的液力缓速器在国产客车的装车量明显少于电涡流缓速器,但是,2007年福伊特液力缓速器的销量还是取得了20%以上的增长,并且,市场也逐步从高档车渗透进了中档客车市场。同时,福伊特还为中国市场度身定制了一款新型液力缓速器,能够与诸如法士特、綦江齿轮及大同齿轮等国内主流商用车变速器合理匹配。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福伊特计划将于今年底实现缓速器国产化。

苏明月博士说,虽然低地板车桥及独立悬架是福伊特全球新增产品,但是由于其产品具有低噪音、轻量化及维护简便等优势,因此很快得到了中国市场的认可,诸如宇通、厦门金龙、金旅、安凯、金华青年及陕西欧舒特等多家国内客车企业已选用了福伊特低地板车桥及独立悬架产品。例如,今年1月上海巴士新投入运营的几辆双层城市观光巴士的3根车桥/独立悬架,便采用了福伊特、欧舒特、金陵客车及上海巴士4方携手开发的低地板车桥及独立悬架。同时,宇通客车新近推出的25米BRT客车的4根车桥/独立悬架,也全部由福伊特供货。

谈到福伊特在中国客车配套市场高速发展的法宝,苏明月博士认为,首先,得益于福伊特本地化战略。例如,福伊特早在2001年就来到了上海,其全新工厂也于去年5月开业,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本土化产品、研发及服务。其次,作为国际性公司,福伊特在全球诸多国家拥有庞大的服务团队,可以为出口海外市场的中国客车,就地提供及时的售后服务,大大缓解中国客车企业服务海外市场鞭长莫及的困扰。苏明月博士说,中国客车技术和质量的进步非常快,出口前景非常广阔,用不了多久,她就能够在其家乡德国慕尼黑看到中国客车了。

编后

众所周知,客车、重卡等商用车是我国自主权相对较高的整车阵地,按理说,本土配套企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但是,随着客车技术升级,本土配套企业却因自身能力所限,眼巴巴地看着这块高端市场被国外巨头独食。

可喜的是,近年来,本土配套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及自主创新,已经在诸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气压盘式制动器、独立悬架及电涡流缓速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打破国外巨头技术垄断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国外品牌产品的供货价格。与此同时,在自动变速器及液力缓速器领域,在国内产业化方面还是空白,需要本土配套企业再接再厉,只有掌握这些高端核心技术,中国客车才能真正实现与国际巨头同台共舞。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