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防撞系统进入大众市场指日可待
作者: 王月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11年10月10日

在美国,花费500美元就可以为汽车加装一套汽车防撞系统。这种好事当地消费者以前想都不敢想,不过,随着相关配件成本下降,汽车防撞系统有望进入大众市场。“目前一套汽车防撞系统需要几千美元,但随着传感器等配件成本的下降,下一代防撞系统的零售价可能大幅降至500美元左右。”一家汽车防撞系统供应商称。

如今,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已经达成共识。他们都认为,如果售价降至500美元左右,防撞系统将成为更具普及性的汽车配置。

已开始应用于入门级车型

汽车防撞系统,是防止汽车发生碰撞的一种智能装置。它通过监测车辆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一旦发现可能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车辆、行人或其他障碍物,就会向驾驶员发出提醒信号,同时采取制动或规避等措施,避免碰撞发生。

今年4月,福特在欧洲销售的新款福克斯上装配了市区低速主动刹车系统(Active City Stop System)。据了解,在国际市场上,这是汽车防撞技术首次应用于入门级车型。这套系统不属于车型标配,可以由消费者选装,在英国的零售价为750英镑,约合1200美元。在刚刚闭幕的2011法兰克福车展上,福特也展出了这项技术,并提供给参观者亲自体验的机会。

据相关资料介绍,福特的市区低速主动刹车系统采用红外线测量法,仪器安装在挡风玻璃处,能够扫描行驶车辆前方25英尺(约合7.6米)的情况。如果扫描到障碍物,系统将向驾驶员发出警告。如果驾驶员没有采取行动,汽车将自动制动。据悉,该系统主要用于防止追尾,车速30公里/小时以下时激活,如果前方车辆急刹车,系统能增加刹车压力或者主动刹车,在车速15公里/小时以下时可避免碰撞,30公里/小时以下时可避免严重碰撞。

\

未来10年或成汽车标配

据了解,福特应用的市区低速主动刹车系统由德国大陆集团提供,后者也为沃尔沃轿车提供类似的防撞系统。大陆集团北美业务负责人萨米尔•萨尔曼透露:“最近,雷达、摄像机等基础配件的价格正在迅速下跌,下一代产品的价格可能分别只需100~120美元。由此而被拉低售价的汽车防撞系统,将能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

汽车防撞系统前期的信号采集工作有两种方式:雷达与摄像机配合或红外线与摄像机配合。其中,雷达与摄像机的组合更受青睐。一方面是由于红外线的检测办法,只适用于车辆低速行驶的状态,检测车辆高速行驶状态下的前方路况,需要使用成本更高的雷达。另一方面,雷达的可靠性更强,不受下雨或下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除了汽车防撞系统的硬件价格大幅下降外,大陆和其他零部件供应商都在通过模块化设计继续削减成本。未来汽车制造商能够大批采购的话,将更有利于汽车防撞系统进一步降价,在零售市场降至500美元以下。”萨尔曼表示,“大陆集团的汽车防撞系统不是只针对高端客户,而是希望推向大众市场。我们相信安全的汽车是所有人都需要的。”

美国天合汽车集团的相关人士也证实了汽车防撞系统将大降价的趋势。该公司主动安全电子系统高级产品规划经理安迪•怀德说:“我们公司主推的是采用中档价位雷达的汽车防撞系统。相信不久后,这套系统在汽车制造商的零售展厅,售价将降至500美元甚至更低。未来10年,每一辆汽车都将配有汽车防撞系统。”

部分厂商已做好推广准备

面对即将“大跳水”的汽车防撞系统,仍有不少汽车制造商表示犹豫,他们害怕能够自动刹车的防撞系统,会因错误判断前方路况而影响驾乘感受。不过,这种担忧并没有困扰该系统的忠实推崇者——沃尔沃和丰田。

沃尔沃和丰田公司认为,通过雷达与摄像机的结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雷达负责测量障碍物与汽车的距离,摄像机可以准确判定前面的路障到底是什么——正常存在的桥基还是前方行驶的卡车。

丰田是汽车防撞系统的早期应用者。2004年,该公司曾将日本电装公司研发的汽车防撞系统试配装旗下产品。2006年,丰田又推出了配装升级版防撞系统的雷克萨斯LS。

德尔福公司汽车电子和安全系统工程总监迈克•索尼希望,汽车防撞系统能够迅速推广。他说:“虽然此套系统不能避免所有的道路交通事故,但是它能明显减缓汽车碰撞时的速度,降低碰撞的严重程度。”电装公司高级副总裁道格•帕顿也呼吁说:“如果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能够对配装防撞系统的汽车给予更高的安全评价,相信会有更多消费者愿意接受这项新技术。”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