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6月表现强劲复苏
作者: 未名 来源: 八秒跑车网 日期: 2022年7月15日

◆2022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和全球供应链压力的持续影响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累计交付汽车超147万辆。
◆随着复苏计划的全面展开,大众汽车集团与大众汽车品牌(包括捷达子品牌)分别以15.5%和11.4%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6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累计交付汽车约34.08万辆,同比增长27.2%。
◆上半年,大众汽车品牌纯电动汽车销量锐增462%,集团旗下各品牌纯电动汽车整体销量劲增247%。
◆6月,大众汽车共计交付1.76万辆ID. 车型,创ID. 系列上市以来月销量新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表示:“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仍展现出强大的财务韧性和领先的市场地位。全面复苏已经开始,我们对今年下半年集团的市场表现保持乐观。”
 
【2022年7月15日,北京】2022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其合资企业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共交付汽车超147万辆(同比下降20.5%)。持续的新冠疫情导致集团位于长春和上海的工厂停产、供应出现短缺、销量下滑,给集团业绩带来较大影响。6月,随着上海及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好转、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集团业务表现快速提升,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和大众汽车品牌均继续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集团在6月累计交付汽车约34.08万辆,同比增长27.2%,环比增长47%,这显示出被疫情抑制的巨大消费需求正在得到释放。集团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品牌纯电动汽车销量锐增462%,集团旗下各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共计销量劲增247%。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表示:“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仍展现出强大的财务韧性和领先的市场地位。集团正在全速推进复苏计划,消费者需求已于6月开始回暖,预计集团销量在今年下半年将显著提升。我们为新能源汽车设立了更高的目标,即ID.系列全年销量实现超过翻倍增长。我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是重振消费者信心,并确保稳定的生产和供应链。全面复苏已经开始。如疫情持续可控,芯片供应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对今年下半年集团的市场表现保持乐观。”
 

\
 
在消费需求反弹的同时,自6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众多车型可享受燃油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第二季度疫情对市场的影响。
 
2022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品牌及其捷达子品牌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共计交付新车超过108.17万辆(同比下降18.8%)。尽管过去几个月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导致生产进度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大众汽车品牌及其子品牌捷达仍是中国消费者的购车首选。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大众汽车品牌继续全速推进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交付量累计超过7.59万辆(2021年上半年:3.66万辆),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同比增长107.4%)。ID.家族纯电动车型贡献巨大,上半年累计交付超过5.94万辆,并在6月创下新的月销量纪录,交付量超过1.76万辆。捷达子品牌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累计交付超过7.67万辆(同比增长3.9%)。
 
2022年上半年,奥迪品牌向中国客户共计交付31.96万辆汽车。在芯片短缺、新冠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奥迪积极满足中国市场对产品持续的高需求。6月单月,奥迪交付超7.87万台汽车,同比增长15.6%,充分展现了奥迪品牌的吸引力和强劲势头。随着奥迪全球“Vorsprung 2030”战略的持续推进,奥迪正全力扩大在华产品阵容,其中包括奥迪Q4 e-tron和奥迪RS e-tron GT等纯电动车型,以及即将在下半年推出的奥迪Q6。
 
斯柯达品牌的生产和经销商网络运营受到上海及其他地区疫情的严重影响,上半年共向中国客户交付2.47万辆汽车。6月,斯柯达的畅销车型明锐迎来在华上市15周年,累计向中国客户交付145万辆。同时,都市SUV 柯米克也迎来上市4周年,迄今已赢得15万中国客户的青睐。
 
在中国,尽管一些城市受到长达数月的疫情影响,保时捷品牌在上半年仍向客户交付了4.07万辆新车。第二季度,保时捷新车销量环比增长达30%。同时,品牌6月份的交付量和订单量同比均呈两位数增长,这充分显示保时捷中国业务正在迅速回到正轨。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