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中国第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缘何情定玉环
作者: 周应军 来源: 网友推荐 日期: 2005年01月04日

编者按 2004年11月23日,玉环被正式授牌为首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玉环独特的汽摩配产业优势再次倍受业界瞩目。去年12月19日,本报特派记者对玉环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与采访,以期进一步了解玉环汽摩配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规划。其中,部分优秀玉环汽摩配汽车的详细报道将在本版陆续刊出。

2004年12月21日,记者专程采访了玉环县汽摩配协会秘书长章国良先生。首先,章秘书长如数家珍地介绍了玉环汽摩配的发展历史。

玉环汽摩配产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到如今已有40多年历史了。当年玉环三家渔具、工具及农机企业的联合标志着本地汽摩配产业的发端。尽管当时的产品很少,产量也不大,但是却超前培养起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和一支能吃苦、善沟通的营销队伍,这无疑为玉环汽摩配产业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量国外汽车涌入国内,进而逐渐形成了对汽车配件的大量需求。此时,深受移民文化影响的玉环坎门人,凭借初具雏形的机加工优势、勇立潮头的魄力和灵敏的市场嗅觉,开始进行汽车配件的仿制加工。如果将玉环汽摩配40年历史分成前后20年,前20年是铺垫期,后20年则步入快速增长期。通过最近20年的发展,玉环汽摩配已真正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汽摩配生产基地之一。

至于中国第一个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为何落户玉环,章秘书长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玉环汽摩配产业所具有的五大特点:

产业规模大

据统计,玉环地区从事汽摩配产品生产的企业超过300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1600多家,其从业人员达8万之众。同时,玉环现有汽摩配产品超过5000多种,几乎包罗了重、中、微、轿、轻、农用、专用及摩托车在内的所有车型。2003年,玉环汽摩配行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6%,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1.5%。2004年上半年,玉环汽摩配行业实现产值60多亿元,全年继续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幅度。在玉环流行一句顺口溜,“有路必有车,有车就有玉环汽摩配!”。可见,汽摩配不仅是玉环地方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国内汽车配套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国内外汽车售后市场的主要供应地。

产业集聚度高

玉环90%以上的汽摩配生产企业集聚在珠港镇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省级汽摩配工业园区内,不但集聚度高,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具有庞大的配套协作加工体系。从原材料配送、铸(锻)造、冷墩,到精加工、热处理、电镀、装配、包装、产品运输等各个环节衔接完整,产品性能及价格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产业专业化程度高

虽然玉环汽摩配产业从仿制进口汽车零部件起步,但是也就是因为仿制,促使玉环汽摩配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外先进技术,因此产品的技术含量及起步较高。同时,在玉环汽摩配行业的近期发展历程中,企业始终奉行“低成本高质量”的经营理念,进而形成了产品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如今,玉环的齿轮、碟刹、减震器、球笼式等速万向节、方向盘、捆绑拉紧器、摇臂、间隙自动调整臂及高强度标准件等产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企业竞争意识强

玉环四面环山临海,土地资源紧缺,浓郁的海岛文化造就了当地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居安思危的竞争意识。为了巩固和发扬汽摩配产业优势,玉环汽摩配企业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特别注重研发投入,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仅2003年,玉环汽摩配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就达到了7亿元;同时,玉环还建有省级汽配行业质量检测中心和制动盘、减震器、汽车齿轮等多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03年,玉环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2004年,浙江省科技厅把玉环列入省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攻关试点县。

政府扶持力度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在评价玉环汽摩配产业优势时,也特别提到玉环政府对汽摩配产业的积极扶持。近年来,玉环政府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技改贴息;同时,玉环政府对企业引进人才、在国外注册商标和荣获省或国家名牌称号等项目也有相应的奖励;并且,为了推动出口,玉环政府还鼓励汽摩配企业组团出国参展。另外,自2003年起,玉环政府还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为期5年的科技合作项目,相继成立汽车行业产学研基地、质量检测中心,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有关课题。此外,玉环政府还新近规划了2000亩工业用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题。

\

记者观感:

玉环汽摩配进入二次创业期

文/周应军

虽然,玉环汽摩配产业以仿制入手、从国内汽车售后配件市场起家;但是到如今首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称号、年产值120亿元和年出口逾6000万美元的业绩,则足以说明玉环汽摩配已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次辉煌。现在,无论是拔地而起的崭新厂房、大幅增长的出口销量及不断提升的管理水平等欣欣向荣的迹象都表明了,玉环汽摩配正在奋力进行二次创业。

焕然一新的现代厂房

近两年来,部分规模企业纷纷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在重新规划开辟的汽摩配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及机电工业园区内兴建了大型现代化工厂。例如,骆氏企业、台州方科、浙江凯凌、浙江双环、台州宏利、中兴等公司便分别在上述园区建有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工厂。在建设新工厂的同时,各公司还同期引进了先进设备,并按照现代生产工艺及管理的要求实现了设备的合理布置。可以说,全新规划布局的现代厂房令玉环汽摩配企业脱胎换骨,也为玉环汽摩配企业的二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大幅攀升的出口销量

据玉环县汽摩配协会秘书长章国良介绍,玉环汽摩配产品在国内售后、国内主机配套和出口三大市场的比例分别为40%、40%和20%。2004年1至11月份,玉环汽摩配产品的自营出口额为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近140%。足见,玉环汽摩配企业不仅属于外向型企业,而且出口势头强劲。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诸如正裕工业、台州宏利、锐利机械等公司的产品出口比例都超过了80%。也正是因为出口市场对玉环汽摩配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近年来在诸如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中东、美国拉斯维加斯等各大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展览会上都可以看到玉环汽摩配企业忙碌参展的身影。另外,几乎所有玉环规模企业都建有中英文双语的公司网站,其公司网站普及度之高直接透射出了玉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重视程度。

不断提升的管理水平

大部分玉环汽摩配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仍年富力强。换言之,除了个别企业开始采用世袭接班人管理企业外,大部分企业仍由创业者执掌二次创业的大旗。在玉环,随时都能看到某某国际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开讲管理技巧的招生启事。由此可见,玉环企业家们已经深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紧迫性,并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提升和引进人才“双管齐下”的方法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在采访的8家企业中,除了大部分企业在中层管理人员内采用外地引进人才外,还有一家企业聘用了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职业经理人担当总经理一职。也许,从家族管理转向现代化企业管理,将是玉环汽摩配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转变之一。总体而言,玉环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诸如看板管理、精益生产、ERP等管理模式也已是屡见不鲜;同时,玉环企业还将质量控制作为立厂之本,几乎所有规模企业都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诸如骆氏企业、浙江隆中和台州方科等企业还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通过了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

全国资源的优势组合

虽然玉环具有无与伦比的汽摩配制造的产业链优势,但是玉环汽摩配企业必须进行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优势组合才能实现更大的飞跃。对此,部分玉环企业已经先行一步。例如,2002年,浙江隆中的销售总部移师上海;去年骆氏企业投资5000万元、占地3万平方米的上海工厂宣告竣工;占地120亩的上海方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台州方科上海分厂)可望今年年中建成;台州宏利上海工厂也在积极规划之中……。事实上,上述动辄数十亩、数千万元的厂房建设,对于年销售数千万元或亿元企业而言绝对是巨大的投资。但也由此可见,在继续强化玉环生产基地优势的同时,在科技发达、信息集中及人才密集的大型城市建立研发及销售基地,已成为玉环汽摩配企业实现“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二次创业的重要步骤。

相关链接:

玉环汽摩配产业的战略目标摘

为了充分发挥玉环汽摩配产业基地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玉环汽摩配产业,玉环县政府特委托武汉理工大学为其度身定制了《玉环县汽摩配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2004年,《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其中,部分关于玉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容摘要如下:

总量目标

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0亿元。

规模目标

到2010年,形成1家规模超过10亿元、6家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纳入整车厂配套体系的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集团和品牌联合体。

结构目标

逐渐在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传动系、驱动系、转向系、制动系、悬架系、行走系、车身、车架、汽车电器和电子产品方面形成模块级供应商→部件级供应商→零件级供应商,优化产业链结构。

质量目标

到2010年,力争达到国家名牌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产品30个。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的90%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80%企业通过ISO14000系列认证,90%企业通过汽车行业的专门认证。2015年,70%企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规模企业全部通过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认证。

信息化发展目标

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ERP普及率达到80%;Pro-E、UG等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普及率达到80%。

人才目标

实施玉环人才百千万工程,培养、造就和集聚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10年,企业科技人才比例逐步达到15%。

技术目标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及机制,加大社会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争在5年内行业研究及开发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