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2007年MPV市场分析及2008年展望
作者: 唐奕奕 来源: 汽车与配件杂志 日期: 2008年第03期

上世纪80年代,北美和欧洲几乎同时开辟了MPV细分市场,1983年克莱斯勒公司首次投产的一种能乘坐7~8人的多用途乘用车,被命名为aravar,中文名为大捷龙;1984年雷诺公司推出了欧洲地区的首款MPV,名为Espace。我国于2001上海通用推出别克GL8,被视为大陆首款MPV。这一年也被业界公认为中国MPV元年。我国MPV的出现虽然比国际市场上晚了十多年,可是从目前国内MPV产品开发、营销战术和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外的差距正在缩小。2007年是我国MPV细分市场刀光见影的年份。

MPV市场概况

2007年汽车的累计销量已达879.15万辆,同期累计增长达21.84%,狭义乘用车销量达到530.97万辆,增长率为24.71%,高于汽车的总体增长。以狭义乘用车中的三大类车型的增长率来看(轿车增长23.46%;MPV增长18.1 4%;SUV增长50.09%),只有MPV的增长率是低于整个狭义乘用车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达22.57万辆。MPV在狭义乘用车中的市场占有率却仅为4.25%,比2006年有逐渐萎缩的现象。MPV增长率高于狭义乘用车增长率的现象已经风光不现了。2007年国内燃油税迟迟未推出的前提下,同样是个性化产品(MPV和SUV),宏观环境更有利于SUV分市场的增长。2007年MPV分市场也做了不懈努力,推出了12个新品,无奈现阶段国人购买MPV主要以商务用途为主,2007年占到了62%,而作为商务家庭兼用的兼用型MPV占量不大,用户在用车认知上仍不够深入,有的厂家还为了避开MPV概念,在新车推出时,将其定位于大两厢轿车(如景逸),说明MPV的认知教育任重而道远。一般发达国家的MPV和SUV占乘用车市场的比例是30%~55%,而我们目前两者相加占乘用车的比例是9.26%,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的MPV和SUV市场成长空间还很大。

2007年MPV市场特征

新品叠出,新品贡献度低:2007年国产MPV市场推出了12款新车,是我国开辟MPV细分市场之后推出车型最多的年份,有3月份的福特S-Max,奇瑞开瑞;4月份的福田蒙派克;6月份的一汽吉林森雅;7月份的长安杰勋、奇瑞V2;8月份的郑州日产御轩;9月份的克莱斯勒大捷龙,10月份景逸、11月份凯领等等,几乎每个月都有新车面世。在2007年新推出的12款车中只有8款车实现销售,新车对国产MPV销量贡献度仅占5.6%,真正的较量还在2008年。

福特S-Max是2007年一款重量级的、偏家庭用途的MPV。在欧洲,在福特蒙迪欧平台上有两款MPV车型,一是上市已久的、偏保守的Galaxy,福特以它镇守传统MPV市场,另一款就是最近开发的、偏紧凑运动的S-Max。比起传统的MPV,S-Max的车身更紧凑,车顶更低矮,整体设计线条更大胆和年轻。在国内上市以来,由于它的价位相当于福特蒙迪欧区间,还未建立起类似奥得赛的口碑,销售一直不甚理性,每月都在400辆上下。

吉林森雅是由日本大发和一汽吉林联合推出的一款跨越多功能轿车与小型乘用车界限的新概念休旅车,森雅主张生活有n次组合,迎合了部分追求时尚又实用实惠的用户心理。

奇瑞2007年推出两款新MPV,一是迷你型MPV“瑞麒2”(代号V2),售价5.38~6.187元,配1.3L发动机,5档手动变速箱,排放达到国2标准,3年6万km的超常保质期;二是开瑞,它于3月15日推出,是奇瑞首款经济型城市多功能轿厢车,奇瑞的这两款车偏商用,针对的是以生产资料为主用户,归入MPV实在有点勉强。再加上早巳存于市场的V5,构成了奇瑞MPV子市场的“亲兄热弟”,贯彻了中国人的“多子多福”的哲学思想,只是在销量上还要下苦功。

长安杰勋,是2007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上发布的新款MPV,它集长安集团自主研发的优势主攻休闲家用车细分市场,售价在10.48~14.98万元间,主力产品是2.0L的自动档。为现代家庭提供生活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一一休闲活动之用。与去年江铃推出的风尚形成差异化竞争,按照长安的说法,风尚强调的是家庭,它们是真正的姊妹车型,是一个平台上开发出来的两个车型。不过从月度销量曲线看,自杰勋推出后,风尚销量明显下降,其差异化不明显,有的互相抢占市场的之嫌。

郑州日产御轩(Yumsun)是以2000年上市的日产第二代Serena为原型的台湾版车型,是充分利用东风和日产两大股东的资源自主研发并优化出来的新车型。主攻中高级商务用车市场。上市的共有2个款型:2.5L QR25型发动机,也是目前的进口SUV奇骏所使用的发动机,售价分别为:2.5L豪华型4AT售18.98万元,2.5L旗舰型4AT售19.98万元。2007年3月,郑州日产被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确立为东风、日产双品牌轻型商用车产品的主要发展基地。即专业致力于东风品牌中高级皮卡、SUV和MPV及其延伸商品事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日产品牌轻型商用车商品线在中国事业的主要担当者。至此,郑州日产的中长期战略定位得以明确。

在成都车展上正式上市的大捷龙是以1997年上市的第三代大捷龙为原型的车型,排量为3.3L,共4款车型,售价在31.9~35.9万元之间,现由东南汽车代工生产,在克莱斯勒进口车渠道销售。大捷龙是克莱斯勒第一款国产MPV,主攻中高级商务用车市场。

市场集中度:数据表明,MPV市场的集中度依然很高,前5家销量的市场占有率达70.3%,前3家的销量又占到56.9%的份额,市场上其余21款MPV只占有近30%份额,余21款MPV的平均单车型2007年月均销量近260辆。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其投入产出比让人为其捏把汗,有悖节约型社会的思想,值得企业家们思考。

市场前三位销量的产品依然是奥得赛、GL8陆尊、瑞风,它们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族群的用户,比如奥得赛是兼用型的带头大哥,GL8陆尊是高端商务车的杰出代表,瑞风是挤占目前国内轻型车的市场份额排头兵。三大车型占到了市场销量的56.9%。

\

分类车型分析

根据不同的定位,目前国内MPV可以分商务型和兼用型(家庭商务兼用)两大类。目前商务型MPV销量占整个MPV市场的62%(去年同期为66%),虽然占绝对优势,但有被削弱的趋势。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和市场的个性化趋势的深入人心,国产兼用型MPV在慢慢被用户所接受。一旦在国内人们对兼用型MPV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则MPV销量会大幅提高,高于狭义乘用车平均增长速度的现象不久就会出现。

1.商务型MPV市场

2007年商务型MPV市场依然是人们熟捻的GL8陆尊、瑞风等几款车型占据市场,GL8陆尊和瑞风2007年销量齐头并进,不分伯仲,全年累计销量都超过4万辆,在商务型分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或接近30%。从GL8陆尊的用户流向看,它依然是吸引国内高端商务用户的主力车型和主要选择,用户选择的理由是陆尊的外形气派、宽大空间、高端舒适。2007年7月10日,上海通用再推GL8 2.5系列中的高配车型GL8 2.5LGT精英版,市场售价为24.3万元,为社会精英人士提供又一选择。2007年底,上海通用还推出了技术含量更高的08款GL8陆尊,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瑞风也在2007年分派出更多的车型供行业用户和个体用户选择,并继续挤占轻型车市场份额。

整体来讲,2007年商务类MPV增长11.4%,说明2007年股市房市财富膨胀加速之后,商务界人士也加速更新换代。但与整个乘用车行业或整个MPV市场的增长比较,商务类MPV市场存在着发展瓶颈,凸现增长乏力的态势。

2.兼用型MPV市场

2007年,兼用型MPV销售了约8.67万辆,增长达30.8%,快于商务型MPV的增长。除了存于市场较久的普力马出现负增长外,其他车型都为正增长,但这个子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车型的增长。奥德赛仍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同比增长28%,且占有兼用型MPV的52.9份额。说明奥得赛兼用型定位的成功;俊逸是2006年底上市的产品,在2007年也算是新产品,在东风日产骊威未上市之前,骏逸销售还能在1500辆左右,虽然它与骊威定位与定价上有一定区别,可以骊威还是抢走了骏逸的部分订单,硬生生地把骏逸销量拉下到了900辆左右;途安应该是逐步被用户所接受的慢热型产品,2007年累计销量增长24.4%,与普力马的负增长(-42%)形成鲜明对照;普力马产品的负增长,一方面是其上市已久,需有新车替代之,另一方面海马在2007年的换标以及中断与马自达的合作,都构成了对普力马销量走低的负面影响。其他新车型如S-Max、森雅、杰勋、V2等,有的是家庭用的,有的是家庭兼顾商务拉货等用途,销量都不高,市场前景还有待考察。

\

宏观形势和需求预测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但根据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目前我们需要谨防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谨防“结构性通涨”转变为“全面的通涨”,2008年将继续加大调控力度,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构筑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按照2007年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乘用车需求仍属于高速平稳增长,这主要归因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初次购车人群的急剧上升、2007年股市暴涨后显现的财富效应以及有车族的再购消费,有鉴于2007全年狭义乘用车销量为530万辆,其中MPV约24.3万辆(国产MPV需求为22.5万辆)。2008年预计国产MPV需求可达27万辆,增长20%左右。

从2007年的进口MPV在国内发布情况看,已经有通用的Zafira,丰田的Privia,三菱的Grandis在国内投放,明年会有更多。预计2008~2009年可能在国内生产并推出的新品有本田的Stream,马自达5,丰田的Privia,奇瑞的B13以及长城、中顺等推出的MPV产品。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产销快讯》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