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记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
作者: 田立娜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9年07月27日

7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的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凯福田曙光),身穿统一服装的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生产流程井然有序。车间LED显示牌清晰记录着每道工序进程和当日任务完成情况,宣传栏写着“争做一流车桥企业”,处处显示出这是一家充满活力的企业。

堪称合资企业典范

据安凯福田曙光副总经理江源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7月,是由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大上市公司共同创立的专业生产车桥的企业。公司拥有斯太尔前、中、后桥生产能力,欧洲轮边减速驱动桥和高速客车单级驱动桥技术,韩国现代单级中、后驱动桥技术。主要产品有重、中型载货汽车用前转向车桥、轮边减速中、后驱动桥总成、单级减速驱动总成和平横轴总成,大、中型客车用前、后桥总成,共计九大系列,280余个品种,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合资前,这里是一家小型车桥工厂,每年产值仅几千万元。合资公司成立后,当年就实现产值翻番,以后平均每年增长率在80%以上,2008年产值与成立之初相比,增长了近40倍。在重型车领域,安凯车桥市场占有率也在逐年提升,这对于没有集团依托、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车桥企业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今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又有所提高。江源告诉记者:“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因为有三个好股东,实现了优势互补。”

据了解,安凯福田曙光的三家股东都是知名上市公司,拥有优秀的文化理念,该公司融合三家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形成了竞争优势。“我们这个企业可以称得上是合资企业的典范,三家股东的文化、管理理念,在我们这儿融合的非常好,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家股东仅在战略层面上指导我们的发展,不干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这给合资公司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完全按照市场化运营,即使为股东配套,我们也是按照市场原则运行。”江源向记者讲述了该公司的合资状况。他认为,4:3:3的股权比例非常合适,企业发展自由度很大。

成本管理是企业优势

上半年,很多零部件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安凯福田曙光也不例外。重卡市场下滑27.8%,大中型客车下滑了20%多,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下滑,但幅度小于行业水平。经历了1月、2月惨淡经营后,3月销量很快回升,达到去年旺季水平。截至6月底,已经完成年初销售指标的70%,公司根据情况,将销售目标向上调整了40%。

除销量下滑外,由于整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车桥价格被压得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安凯福田曙光没有畏惧,而是看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希望。“金融危机除了带给我们压力,更带来企业发展的机遇,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行业重新洗牌的好时机。我们早就意识到这点,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逐步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效果。”江源告诉记者。那么,在金融危机中,他们是如何实现突破的呢?根据江源介绍,一是通过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二是研究市场,及时采取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要求,销量下滑幅度相对行业小很多。

金融危机中,该公司通过加强管理,提升了成本控制能力。江源向记者介绍说:“公司成立了低成本战略委员会,下设8个小组,每组目标明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产品优化小组,我们通过减轻产品重量,既降低了成本,也有利于车辆轻量化。我们切实体会到金融危机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如果没有它,公司不可能下这么大力气研究控制成本的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整,成本控制能力已经成为特殊时期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该公司人员精干,只有600多人,人均劳动产值200多万元,在车桥业处于领先水平。

重视技术研发 质量过硬

据了解,该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冲焊桥壳和铸造桥壳加工线及其他零部件加工线,配备了手段齐全的化学、物理性能试验室,桥壳疲劳试验机,德国三坐标测量仪等一批国内先进的检测设备,具备年产各类前转向桥、驱动桥总成25万架的生产能力。每年,公司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今年底,新建的产品验证实验室将投入使用。以往,国内车桥大多通过市场验证,周期较长,针对性差,实验室可以模拟路况,做有针对性的试验,该实验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公司还非常重视技术队伍培养,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办公硬件。

目前,国内车桥同质化现象严重。江源告诉记者:“现在各车桥厂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管理上。我们的产品改进很快,市场适应性好。将来,我们希望能寻求国际技术合作,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