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中汽协建议暂缓推行国Ⅳ标准
作者: 程远 来源: 盖世汽车网 日期: 2010年01月12日

鉴于国内燃油品质尚无法完全达标,我国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推行国IV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条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11月中旬向环保部递交的一份报告中说。

中汽协还将其向环境保护部递交的这份《关于明确国Ⅳ排放标准实施日期的报告》登载在其网站上。“一方面,目前的燃油品质不能保证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另一方面,油品不到位的情况下车辆采用先进的排放技术也会带来排放迅速劣化、产品耐久性降低等问题。”该行业协会在报告中称。(慧聪汽车配件网)

实施怎样的排放标准,有一个“可能”与“可行”的问题。站在国家高度,当然是把环保标准提高好,因为既关系到到国家形象,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温家宝总理前些天宣布,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将达到15%。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汽车,但汽车排放是总体排放很重要的部分。汽车如此速度发展,必然对环境和能源造成压力,所以排放标准当然是越高越好。

但是如中汽协建议所说的,排放标准涉及燃油品质和汽车排放技术两方面问题。现实油品条件能不能达到标准?如果燃油品质不达标,单方面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实行欧Ⅳ或者国Ⅳ标准,结果肯定是有名无实,一厢情愿,与其这样还不如实事求是,不要图虚名。中汽协这个建议符合中国现实状况,有关方面应该加以考虑。

目前北京、上海两地已经实施了国Ⅳ标准,说明油品达标,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为什么其他地方的油品不能达标?石油部门应该给一个合理解释。

制定排放标准是很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既涉及技术问题,也有经验积累。欧洲排放标准有延续性,从欧Ⅰ、欧Ⅱ一直这么走下来,有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积累,每一次一个小的提高,都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而我们是从无到有,人家几十年做成的事情,我们几年就要办到,一口吃个大胖子,的确有困难。制定自己的标准,从头做起,工作量很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照搬别人标准,但问题在于,照搬别人标准,就等于取消了市场技术壁垒,让别人的车子长驱直入中国市场。而国外常常都有保护本国产品的经济标准,给其他国家产品进口设置技术壁垒。所以我们借鉴别人的标准时,应当依据中国的情况进行修改,这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省掉了大量基础工作,也能起到对自产品的保护作用。

相关报道:

关于国Ⅳ标准实施政府缘何失语

2010年的1月1日如期而至,但国Ⅳ是否实施仍然毫无音讯。

在一份名为《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保法规、标准》的通知里,笔者并没有看到有关国Ⅳ标准的只言片语。根据GB17691-2005(即《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Ⅳ排放标准。此标准适用于除重型汽油车之外的所有重型汽车。

然而,国Ⅳ标准如期实施已然“不可能了”。那么,何时开始实施、实施的范围、国Ⅲ产品还可以销售多久等,就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早在2009年1月,环境保护部就“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3 月10 日。通知称:“我部将根据征集意见的情况,研究确定国Ⅳ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发布公告。”大家都盼着经过各方协商能尽快确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可到了2009年年末,甚至到了2010年,有关部门对此依然三缄其口。

为何在事关商用车行业发展方向的重大排放问题上,在企业和用户都很关注的切身利益上,有关部门却失声了呢?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初实施国Ⅲ时各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分歧,由此导致的诸多争论、指责和分辨。在国Ⅲ尚且问题重重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国Ⅳ,不仅企业和用户不认同,外部条件也没有准备好。因此,相关部门担心即使强制要求实施,政策也会变了味儿。但政策已经公布,节能减排又是国家大政方针,如果推迟实施,社会影响又将如何?毕竟国Ⅲ已经推迟过一回。

说和不说都为难,所以有人就选择把头埋到沙子里,当起了“鸵鸟”。

当鸵鸟的后果是什么?

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上,政府失语的后果就是小道消息蔓延,人们无所适从,如果放任这种情绪扩散,通常会导致不理性的行为发生。失语还会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最终伤害政府的公信力。

商用车行业与政策密切相关,一个新政策的出台,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也把最先打探到相关政策信息作为抢占市场的利器。而政策的不确定、不透明,就会让企业在制定产品战略、市场措施时难以作出判断。对于它们来说,不怕政策执行,就怕信息不确定、不对称,由此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经营风险的加大。对于那些“遵纪守法”的用户来说,他们花了更多的钱买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车辆,却看到高排放、高污染的车辆依然卖得欢,也不公平。

如果老实人吃亏、投机的人反而赚大钱这样的情况屡次发生,企业和用户对政策就会有一种不信任感,进而产生侥幸心理,不是想着怎么达到法规要求,而是把精力放在怎么钻空子上。笔者不久前就听闻一则消息,在国Ⅲ实施将近半年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出于对政策执行的怀疑,判断国Ⅱ车辆仍旧可以卖,就提前囤了很多车,结果难以脱手,导致几千万元的资金被挤占。

文/ 余春瑜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