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潍柴并购扬柴强强联合发展
作者: 杨彬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10年01月18日

打开扬柴公司网站首页,记者发现,扬柴的全称已不是“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而是在前面加上了“潍柴动力”四个字。潍柴非常低调地完成了对扬柴的并购。

2009年11月底,扬州市政府与潍柴控股集团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约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潍柴扬州汽车零部件及船舶动力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通过战略合作,在未来几年,潍柴将加快船舶动力、小缸径柴油机以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的发展。仪式上,潍柴与扬柴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

2009年12月30日,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潍柴实现了进一步扩张,扬柴也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双赢的合作

“潍柴重组扬柴,对双方来讲都是不错的战略选择。”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邢敏说。

“通过双方合资合作,潍柴的产品线更加丰富,同时扬柴能够得到潍柴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中信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春波说。

\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成为各柴油机企业分散市场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作为国内最大的大缸径柴油机生产企业,潍柴的产品线也开始向下延伸,加大了低排量发动机的开发力度。2008年,潍柴正式向市场推出排量7L和5L的柴油机。

兼并重组是企业丰富产品类型的重要途径之一。潍柴近些年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内重卡销量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其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潍柴具有兼并重组的丰富经验,通过这种方式进军低排量柴油机市场,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为了在低排量柴油机市场尽快拥有话语权,潍柴必须引进优势资源,做到强强联合。扬柴正是一个优势资源。

扬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柴油机生产企业之一,截至目前,仍是国内主要的四缸柴油机生产企业之一。与众多轻型柴油机企业一样,扬柴同样面临产品升级、技术升级问题。要谋求进一步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非常必要。依托于潍柴,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独立柴油机企业之路

扬柴并入潍柴是中国柴油机企业在激烈竞争下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个缩影。国内曾经出现多起柴油机企业依托整车集团发展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高峰期,1992年锡柴进行结构调整加入一汽集团,1993年朝柴加入东风汽车公司,1996年面临重重困难的大柴选择依托一汽集团。近两年,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又一个高峰期似乎已经到来,2008年,上柴加入上汽集团;如今,潍柴又并购扬柴,尽管潍柴不是整车集团,但它同样是实力强劲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业内不时传出其他一些独立柴油机企业准备加入整车集团的消息,2009年,某柴油机企业老总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透露了先提升自身实力再加入整车集团的想法。

国际经验表明,独立柴油机企业的生存环境是艰难的。迄今为止,国际上包括康明斯在内大的独立柴油机企业已为数不多。

相关专家认为,柴油机技术升级,尤其是排放技术的开发,是当前柴油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包括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尾气后处理系统,集成开发的难度相当大。不但开发周期长,而且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使大部分实力有限的柴油机企业面临巨大技术压力。加入整车集团或者大的产业集团,有利于其技术发展。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少数规模较大的柴油机企业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其他企业向整车集团靠拢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潍柴在兼并重组中前行

“兼并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之一。”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炎说,“跨国公司扩张的两条主要路径就是兼并重组和战略联盟。其中,兼并重组已成为跨国公司进一步拓展的首选。”

近些年,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潍柴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拥有发动机、变速器、重型商用车等多项业务。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示,与扬州的合作,标志着潍柴以扬州为基地,打造长三角业务板块战略的全面实施。单就柴油机业务而言,不隶属于任何整车企业的潍柴,在国内重型柴油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实力较强的柴油机企业,如果能够引领柴油机技术的发展,生存空间比较大。”邢敏说,“以康明斯为例,发动机技术全球领先,因此奔驰、沃尔沃、斯堪尼亚等全球主流重卡企业虽然都有自己的发动机厂,但是每年依然会大量采购康明斯发动机。在中国重型发动机行业,潍柴做到了技术领先。”

相关专家认为,重型发动机市场稳固的潍柴,利用技术优势与扬柴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推动国内轻型柴油机的技术进步。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