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合资车企本土化研发未见起色
作者: 杨丽娟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编前:中国汽车市场正成为全球汽车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由大到强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资汽车企业是否也在变化?他们技术研发的本土化力度是否在加大?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虽然这些调查结果只是“市场换技术”这一重大问题的部分表象,但它所折射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本报记者也采访了在研发本土化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两家合资公司。

卖车还是卖技术?这道一直摆在中国合资车企面前的选择题,并没有新的答案。近日,国内某合资车企技术部门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十年前相比,外方已经大大放松了对中方技术人员的管控,但在话语权和研发范围上,还是由外方说了算。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之后,大多数合资汽车企业可能继续在宣传上摆脱“代工”形象,而不会在本土化研发上“动真格”。

讳谈研发投入

合资汽车企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几年前,就成为中国汽车业界的共识。同时,合资企业在中国设立以来,本土化研发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本报记者在对合资企业关于2010年及未来几年研发计划的采访过程中,却遭遇种种无形“障碍”,研发投入数目成敏感话题。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一位负责人给记者的回复是:“十分抱歉,2010针对中国市场的研发投资数目暂不方便透露。一汽-大众奥迪一直十分重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今年,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巩固领先优势。”在随后记者和相关人士的沟通中获知,大众汽车公司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研发预算。

广汽本田相关人士的回复只有一份资料——“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简介”,这位人士明确告诉记者,广汽本田的技术人员从来不接受采访,他们“都要遵守保密协议”。

上海大众公关部在本报记者提交的采访提纲上,直接划掉了投入金额的问题,只是重点谈了“上海大众青年优才培训计划”。据了解,今年,上海大众派出30人分两批远赴德国,接受德国大众的培训。

某合资车企在本土化研发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不方便”透露具体的研发投入。

与北京现代的联系也不顺利,中韩没有哪一方愿意出面说明研发投入情况。

记者了解到,由于合资企业本身的特殊性,研发投入的确难以说清。这也是该问题难以得到回答的原因之一。

推自主品牌受到怀疑

一些合资企业不愿说出研发投入与他们的实际行动似乎是矛盾的。

从通用在中国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到神龙公司一些专利输出海外其他市场,合资车企在本土化研发上不断努力。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合资企业本土化研发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一汽-大众全球首发新宝来、上海大众全球首发朗逸、广汽本田推出第一款自主品牌概念车“理念”,让媒体不约而同惊呼: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合资企业的本土化研发进程正在加速;合资企业推进自主研发也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谁承认他们是自主研发?只不过是换了壳子。即使是造型设计,也是委托国外设计公司做的。”国内某知名高校从事汽车技术研发的一位资深教授告诉记者。据有关资料显示,朗逸和新宝来都是基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PQ34”平台开发的,而广汽本田的核心技术依然来源于日本本田公司。

重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庞剑告诉记者,在汽车领域,研发一般分为六个等级,六级为最高等级,指一款车型甚至平台的全新开发。合资企业过去所谓的“研发”,大多是给汽车改款,比如加长、换成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凤眼造型车灯,这些仅处于研发工作中的一、二级。按照庞剑的分析,即使是朗逸、理念这样的“重新造型”,最多也只够上三级水平。

核心技术未能解密

合资企业推自主之所以引发争议,矛盾集中在核心技术没有本土化上。

“十年前,德方确实对中国技术人员封锁技术,但是现在已经感觉不到了。”上海大众技术部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但是,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倪计民看来,合资企业的研发没有多大改观。“别看现在合资企业中方技术人员增加了,但决策权还是在外方手中。”他告诉记者,“我们学院有很多研究车身的老师,跟合资企业有不少合作项目。我是搞发动机的,从来没有和合资企业合作过。”

核心技术研发让不让中方参与,成为合资企业研发工作向本土化“质变”的必要条件。倪计民认为,合资企业技术中心在中国的工作,处在产品开发最末端,即“区域适应性”。“鲜有合资企业在中国有产品试验能力。改款后的产品,必须拿到国外试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也表示,在合资企业里建立研发中心,中方最大的好处是成长得快,可以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体制等等,但要接触到核心技术还是很难的。广汽本田、上海大众的相关人士承认,关键技术依然掌握在外方手中。

此外,配套体系也是考核合资企业本土化研发的重要指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分析,按照保守程度排序,合资企业中,韩国车企最为保守,其次是日本、德国、美国。据记者了解,北京现代的零部件供应商多数都是外国独资企业,其中以韩资为主,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很难入围。

提升研发层次动力不足

合资企业在本土化研发方面进展缓慢,直接的原因是外方不愿看到中国产生更多的技术成果,而更愿意把中国当成一个产品的大卖场。

“合资企业的本土化研发能否有突破,取决于外方。”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外方的顾虑可能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倪计民教授认为外方的“挡箭牌”是知识产权,不信任中国汽车企业。

在合资企业中,中方在研发上的话语权也并不像合资比例那样和外方对等。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合资企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也希望得到外方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在动力总成上,但阻碍重重。下一步,他们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但是,接受采访的人士不愿让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出现在媒体上,主要是“担心双方的关系会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后,外方会不会基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考虑,增加在中国的研发内容,真正把合资企业的研发中心纳入其全球研发中心?倪计民教授认为,这很难。一家企业从市场销售转向生产制造,然后到技术开发,最后再到创意,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目前看,多数国外企业侧重于解决“产能问题”,增加对中国的建厂投资,比如大众汽车集团将在中国追加16亿欧元用于“南方战略”的实施。

“以福特为例,它在美国的研发中心已经够用,没必要在中国另起炉灶。”国内一位技术“海归”意味深长地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