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动知识 > 正文
新款奔驰S级先进安全技术介绍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制造业 日期: 2013年第23期

很长时间以来,奔驰S级轿车一直被视为最安全可靠的高档轿车。新一代的S级轿车在车架中新增了更多能够确保乘客和其他车内乘员安全的保护功能。
 
几年前,标准的单项安全保护系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在现代化的轿车中,该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整套保护项目和内容都非常广泛的安全保护系统了。其中,S级轿车也不例外,并且根据安全系统的要求,做得更加完善。
 
“全景眼”配置
原来的梅赛德斯被称之为“有4只眼睛”,而现在的车型则有了360°的“全景眼”。车辆安装了许多用来进行全面监控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把探测到的数据传输到驾驶辅助系统。
 
大陆集团研发生产的全息摄像机也首次被安装到了S级轿车前风窗玻璃后视镜处。这一全息摄像机的视角为45°,可以看到车前约50m处的三维图像。各种系统叠加起来,可以让S级轿车了解到前方500m内的交通情况,进一步来看清前方逆行、顺行或者横向行驶的车辆、行人。另外,利用这些传感器还可以看清不同的交通标志和路面标记。
 
同时,车辆保险杠处的3个雷达传感器也将不断地扫描车前的路况,其中的两个传感器用于30m以内的近距离探测,探测角度为80°;另一个是远程雷达探测器,探测距离为200m,探测角度为18°,并且也负责60m中距离的路况探测,探测角为60°。
 
即使在车辆的侧后方和后方,S级轿车也安装了近距离雷达探测传感器,它们的探测距离为30m,探测角度为80°。车辆内部安装的传感器负责采集车辆的动态和反应情况数据。S级轿车的功能控制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能够从这些外部和内部的综合数据中获取各自所需的数据。
 
先进的辅助功能
在传感器融合技术发展中,转向辅助系统中的DistronicPlus新功能可以充分利用新的全息摄像机和2个近距离雷达传感器、1个远程雷达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这些数据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道保持和自动的堵车随行提供了很大帮助。
 

\
 
在BAS Plus制动辅助系统这一增强功能的帮助下,新款S级轿车能够在十字路口处遇到横向行驶的车辆和行人时及时制动。另外,Pre Safe制动辅助系统已经广为人知,它也使用了摄像机和雷达传感器来进行监控,从而提供了—些避免或者减少交通事故的新功能,如Pre Safe制动功能,它能够明显地降低与正面障碍物碰撞时的速度,可以把碰撞受伤概率减少40%。Pre Safe制动辅助系统的新功能是行人识别及自动减速到50km/h,避免与行人发生碰撞。Pre Safe Plus的新功能也包括了识别可能发生的车辆追尾,并开始对车内乘员采取更多安全保护措施。在全球最新的Pre Safe Implus制动辅助功能中,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的安全带能够更早地收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碰撞时受伤的可能性或者受伤程度。
 
现在,全息摄像机还能够实现的一个新功能是识别禁止超车和单行道的交通标志。S级轿车的另一个新功能就是远光灯辅助系统和夜视辅助系统,其中夜视辅助系统可以识别车灯照射范围之外的行人和动物,并将整个监控环境情况和报警提示显示在荧光屏上,同时它也能把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显示出来;远光灯辅助系统可以根据周围光线环境自动调节制动灯和闪光灯的亮度,防止车后的人被照花眼。
 
一旦车辆发生碰撞,被动式脊柱保护系统就会发挥作用。S级轿车中,共安置了12个安全气囊和若干个安全带,其中就有专门针对前排乘员的一些新的安全保护技术,如用于安全带上的安全气囊,它能够在一定程度的碰撞事故中把胸部承受的撞击力减少至50%。此外还有另一个发明相互合作,就是座椅前部的安全气囊,它能有效地避免座椅上的乘员从安全带中滑脱出来。
 
另外,新款S级轿车现在使用的安全带控制器也经过了改进,此处的压力传感器也能够识别与行人的碰撞。此外,该压力传感器还能够通过控制发出的信号并利用膨爆技术把发动机盖抬起来,从而给被撞行人更多的缓冲空间,避免被刚硬的发动机碰伤。
 
新型材料
在车架的设计制造中,新款S级轿车也采取了更多的被动式安全防护措施。整个S级轿车的车顶、车身前部等部分的零部件都采用了铝合金材料。
 
车厢部分使用的主要是高强度钢。车架组装时,除使用了铝合金板材外,还使用了铸件和型钢;连接节点处辅助使用了泡沫塑料成型件来加以保护。在车厢内,对所有与安全保护有关的零部件所用金属材料的质量等级都提高了一个等级,如B柱、车顶框架和增强性结构件等使用的都是热成形加工、激光拼焊的超高强度钢。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