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动知识 > 正文
IHS解读汽车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制动网 日期: 2014年05月19日

全球领先的信息和数据分析公司IHS(纽约证交所代码:IHS)成功主办的亚太地区系列会议“IHS焦点论坛:汽车新技术展望”专场,一百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到场聆听IHS专家针对新能源和汽车科技等热门话题的解读。与此同时,在上月落幕的北京国际车展,IHS也进一步分享目前中国车市的发展情况。
 
根据IHS的观察,全球汽车制造商对于中国市场的争夺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维度,通过对高端旗舰车型的重点推广,厂商们希望建立消费者对品牌更高的忠诚度。因此,我们在车展上看到,国际厂商竞相展示高端车型和概念车型,以证明自身的设计能力和天赋。其次,更多厂商推出SUV,而本地生产的SUV量也在增长,IHS历史数据显示,2010年本地生产的SUV数量为138万,到2015年,IHS预测这一数字将增长至444万,而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600万。第三,诸如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信息和车载技术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针对汽车科技,4月份举办的IHS焦点论坛上,IHS Automotive研究室主任分析师Dr. Egil Juliussen指出,自动驾驶这项技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将汽车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比如车祸或者堵车以及污染等等情况。而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所有数据的融合,它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巨大的信息储存容量,以及非常复杂的程序和容错软件。此外,拥有VPN的私有云网络,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服务。根据IHS的预测,全自动驾驶汽车,到2030年,其定价将仅为3000美金。而到2050年之后,几乎所有汽车或将是自动驾驶汽车或自动驾驶商务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另一大重要发展趋势,IHS大中华区动力系统预测副总监Peter Huang分析到,随着材料、电池原理、电机技术,以及相关控制等技术都得到充分发展后,电动汽车才能够真正成为主流,IHS预计这一过程需要不止三五年的时间,而是十年甚至更久。而在现阶段,具有合理价格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混合动力则更现实。针对中国的政策和法规,我们建议是要满足四点要求,第一,它的成本可接受;第二,它的技术可实现;第三,它的油耗要满足法规需求;第四,它的排放要达标。
 
在谈到车展上最令人瞩目的特斯拉时,IHS大中华区动力系统预测副总监Peter Huang表示,电动车的设计不是电池和内燃机车的简单叠加,防火处理,底盘改造和驾驶舒适性都需要综合考虑。特斯拉正是赢在了造车的理念。中国不应该只制造廉价的车,而是应该造市场需求的车。更重要的一点,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既有第三世界的泥泞道路又有第一世界的高速公路网,加之复杂的气候环境,我们认为不仅要为中国生产,还要为中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信息技术也正在对汽车行业产生更加深入的影响,提高驾车的效率和安全性。Dr. Egil Juliussen罗列了四大技术趋势,既半导体芯片,无线通信技术、软件和驾驶辅助系统。另外,在信息娱乐系统方面,比如数字音乐、车载通讯和云端APP服务,将让我们的车实现更好的互联,随之而来的还会有网络浏览的APP等等,这些应用的出现将提供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IHS预测到2020年全球配置有telematics的乘用车销量将达到7100万台。
 
针对这些趋势,IHS Automotive高级分析师刘凌青补充道,目前车载系统的基础年费普遍在千元左右,提供基础安全相关的服务和导航等功能。这笔钱即使在整车寿命周期也不过数千元至万元,相比提供车载系统的汽车价格来看,所占比例甚少。但正是由于目前缺乏杀手级应用,导致各厂家纷纷推出车载系统,但使用者还是对付费服务“敬而远之”。刘凌青进一步建议说:“将安全以外的增值功能开放给互联网和IT企业如苹果和谷歌等,和他们联合开发出能打动消费者的杀手级功能和应用,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
 
在IHS焦点论坛的最后,IHS汽车咨询主管James Chao提出了“用城市移动思考车市”的新概念,他指出到2035年超过60%的世界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地区,而拥堵会带来巨大的问题,因此,人口增加以及财富增加不一定会带来汽车保有量的增加。IHS预测在2034年,全世界轻型车的拥有量将会减少2.6亿辆,低于基准值13%,市场的增长会变得更加平面化,竞争会更加激烈。为此汽车厂商需要调整商业模式,伴随技术的发展,汽车厂商将从汽车的制造转向提供更多的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